石門水庫適逢今年啟用50周年,水庫底的「監測廊道」神祕面紗,昨首度曝光。廊道全長約8公里,分上中下3層,最大直徑達15公尺,超過雪山隧道的11.9公尺,僅次於北二高新店段隧道,由於內部極少人進出,常出現毒蛇、蝙蝠等夜行動物,有趣的是,內部溝渠甚至有青蛙、魚與蝦等,呈現獨特生態。
北區水資源局正工程師蔡秉儒形容,監測廊道最寬敞處(直徑15公尺)長度達240公尺,足可停放3、4架戰鬥機,目前放置抽水機等防汛設備,另有1條長2公尺的龜殼花毒蛇「長駐」,被工作人員視為「吉祥物」。
蔡秉儒說,建水霸前,是大漢溪河谷,監測廊道在施工時,為將河谷水導引出才會留下。至於夜行動物與魚蝦如何進入?他認為是從廊道出入口或通風口進入,因有空氣,這些動物才能生存。
目前監測廊道裡,設有地下水位觀測井、地震儀、排水廊道、量水堰、沉陷位移觀測點等200多個監測設備。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長劉駿明說,只要超過4級地震,監測人員就須進行廊道特別檢查,以確保水庫安全無虞。
攸關新北市、桃竹兩縣灌溉與公共給水的石門水庫,總蓄水量為3.9億噸,全台第3大水庫,具有灌溉、觀光、給水、發電、觀光等多功能,每年參觀人數達100萬人次。當年斥資約32億元,歷經8年,在民國53年6月14日完工,由美國提愛姆斯工程公司設計,施工則由國內營造業者完成。
水利署長楊偉甫說,監測廊道,猶如人體動脈,為隨時監測水庫安全,將各種監測儀器埋在水庫裡,過去靠人工蒐集資訊,目前不少是數位化。
石門水庫是土石壩興建,含有水量,必須定期檢測,其中沉陷位移觀測點,以紅色標記在地面上,設有150餘個,但蔡秉儒說,目前水庫已無沉陷問題。
由於廊道興建時曾有人殉職,再加上廊道濕冷陰森,巡視時皆2人1組執行。
蔡秉儒指出,石門水庫耐震5級以上,廊道內設有5部地震儀,當有監測紀錄時,自動傳送到地面監測機房,且預計今年底內完成自動化、網路化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