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時間,變成台灣人不運動的最大阻力,國內20年來推廣每天運動30分鐘,但根據統計,仍有高達75%的成人達不到。衛福部國民健康署、國家衛生研究院教授溫啟邦今(18)天就發表「新版運動指引」,減半時間,建議20歲以上全民每天僅抽空運動15分鐘就夠,研究發現能顯著延壽3年、減少10%癌症死亡風險。
根據溫啟邦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Lancet上的論文「達到健康的最低運動量」,針對國內40萬名健檢民眾、平均追蹤8年發現,每天只要運動15分鐘,就能延長3至5年壽命。
溫啟邦指出,研究顯示,從不運動到運動,第一個15分鐘的效果最好,比第二個、第三個15分鐘都要好,因此,雖然運動時間越多越好,但其實只要動15分鐘就能享受到健康益處。
走路好?還是慢跑好?溫啟邦說,走15分鐘或跑5分鐘,都能延年益壽,雖然單就時間效益,健走要用2至4倍時間才能趕上慢跑,但跑步容易受傷,因此建議剛開始運動者或年長者從容易持續、較輕鬆的健走開始。
國健署署長邱淑媞表示,現有包括世界衛生組織(WHO)與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「每周150分鐘(至少5天、每天30分鐘)」運動建議,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,但國衛院這項新的運動建議,每天只要規律運動15分鐘以上,一周累積有80至90分鐘,就能減少癌症、心臟病、中風、糖尿病等風險,把健康變的更加容易。
邱淑媞強調,反之,不運動可能會增加約25%乳癌及大腸癌風險,糖尿病與缺血性心臟病風險也會提高近30%,事實上,每天15分鐘的運動不難,上下班、倒垃圾甚至於是買便當,利用健走、騎腳踏車等,自然有機會運動,方便融入生活方式。
不過,指引強調的運動是要「刻意」的運動,包括游泳、球類、舞蹈、爬山、重量訓練等,而非做家事、工作、打掃、帶小孩等身體活動,因為唯有刻意運動才是自發性,才會分泌腦內啡,讓心情愉快、運動持久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