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歲,正是人生精華階段;婦人卻在剛迎來兩個新生命不久,被迫接受罹患乳癌的噩耗,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。
另一位40歲婦人也罹患乳癌,但碰到丈夫外遇、婆媳失和,雙重壓力下罹患憂鬱症。
癌症一直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。衛生福利部統計,民國100年共有42559人死於癌症,相較10年前32993人,10年來癌症死亡人口成長近3成。但只要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,即可痊癒,但多數病患寧選擇消極面對,甚至以自殺來結束生命。
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方俊凱研究發現,至少一半癌症患者有情緒障礙;他的另一項研究也顯示,台灣每10萬名癌症病患就有96人選擇自殺,相較於歐盟僅14人,美國有31人,這項數字凸顯出癌症合併憂鬱或失志已成常態。
「癌症患者多少都會有生死交關的念頭」,草屯療養院院長張達人形容,「癌症就像十字架,患者必須忍受病痛折磨,還須承擔愧對親友的痛楚」。這種雙重折磨,往往成為壓垮癌症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癌症不像一般疾病,來得快去得快,通常需長期抗戰,結果就是意志力與信心消磨殆盡。張達人形容這種心情是,「期望治癒,癌症復發,希望落空」的過程,對患者往往很殘酷。
國外研究顯示,沒有精神病的癌症患者,自殺意念發生率從0.8%到71%都有可能,數據說明癌症患者精神壓力明顯高於常人。方俊凱說,就算沒有憂鬱症,癌症患者也有很大比率罹患「失志症候群」,陷入長期絕望,覺得生命不再有意義,甚至期盼死亡。
方俊凱研究顯示,台灣癌症病患自殺前3名分別是肺癌、口腔癌及乳癌。方俊凱說,這些疾病的共同特性就是,患者必須忍受較高的身心痛苦,且生活品質明顯下降,這也是病患自我放棄的主因。
國內研究發現家庭責任、宗教使命、親人關係、未完成的事及死亡恐懼,是支持癌症患者繼續活下去的理由。這名35歲的新婚婦人,經過醫師輔導後,將所剩時間奉獻給2個小孩,另一位40歲婦人,則透過信仰,找回信心,重新接受治療。
癌症,有時已超越藥物治療,生命意義才是活著的關鍵。張達人說,親友家人的陪伴有時比藥物更重要,患者能從環境得到支持,才有活下去的勇氣。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也說,臨床經驗顯示,生命有目標、有宗教信仰的患者,較能坦然接受治療、對抗病魔。
大昌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樹林分公司
營業員:廖維凌
聯絡電話:(02)2675-6088分機322
手機:0937-001-538
Line ID:0937001538
公司地址:新北市樹林區復興路11號1樓
99年金管證總字第0054號
委任期貨商:大昌期貨股份有限公司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