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遺傳、天生的氣質、父母教養方式和童年經驗,均有可能種下社交焦慮症的病因。據美國的統計,社交焦慮症患者有3/4的人於青少年期發病,因此8到15歲這段期間有較高危險。台灣 由於求診病患多為20多歲以上,難以回溯正確的發病年齡,因此目前還沒有類似的統計資料。

 

影響社交焦慮症發作的危險因子,可能有下列幾項:

1)遺傳/根據統計,約有10%至20%的社交焦慮症患者,其一等親也有社交焦慮症。雙胞胎的相關研究也發現,害怕負面評價是會遺傳的,若父母本身就很害怕負面評價,孩子也傾向於擁有類似特質。這一點一般人很少想到,原來容易害怕也是會遺傳的。

2)天生的氣質/社交焦慮症患者往往從小就很害羞內向、行為抑制、比較退縮,常壓抑自己。一般而言,女性的天生氣質通常比較敏感含蓄,容易自我抑制,罹患社交焦慮症者也稍多。

3)父母教養態度/有研究指出,若父母過度保護,不敢讓小孩子去嘗試一些新經驗和新事物;或者控制慾較高、有完美主義傾向、比較愛批評,從小一直給孩子下各種指令,不准孩子違抗,又拒絕孩子的需求,如果同時孩子天生具有敏感焦慮的特質,就比較容易產生社交焦慮症。

4)人際經驗/青春期的孩子,非常重視同儕的友誼和認同,但很多孩子也在這時候感受到被排擠、被拒絕、被霸凌的痛苦經驗。這是社交技巧和人際關係奠基的階段,如果無法克服心中的陰影和挫敗的情緒,很容易埋下社交焦慮的種子,或許哪天碰到類似的情境,可能就被誘發出來。

至於表現焦慮症,一般來說,跟「恐懼制約」的關係較大。恐懼制約是後天形成的,例如小時候在課堂上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,因為答不出來非常害怕,或者上台表演卻出錯,在眾目睽睽之下,感到羞愧萬分。經歷過幾類似的恐懼之後,就被制約成表現焦慮,日後面對被注視或需要上台的場合,就會很自然升起恐懼感,再次影響到表現,而變成惡性循環。

(本文作者/林朝誠)(摘自/宅男宅女症候群:與社交焦慮症共處/心靈工坊出版)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uho.com.tw/hotnews.asp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維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